四面楚歌的意思和成语故事(乐不思蜀与四面楚歌,这两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是谁“乐不思蜀”?
刘备的儿子刘禅昏庸无能,在有才能的大臣死后,蜀国被灭,他自己也投降了魏国。魏国元帝曹奂封他为“安乐公”,待遇丰厚,但没有实权,并令他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当时,魏国皇帝也没有实权,真正掌权的是司马昭。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和刘禅都在场,司马昭故意安排人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的随从都因此而想到故国,心中非常难过,刘禅却跟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这里很好,我一点也不想念蜀国。后来,人们据此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形容那些容易忘本的人。
后来的史学家们提到刘禅的时候,都因此而指责他。其实,就事论事,刘禅这样做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不然很可能会像后唐国君李煜那样,最后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项羽为何落到“四面楚歌”的境地?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展开决战。项羽凭借自己的勇敢,击败了韩信的先头部队。项羽乘胜追击,韩信的部队虽然失败了,但是并不混乱,而项羽的部队倒是在追击的过程中逐渐散漫。刘邦的其他军队便顺势包抄,形势一下子对项羽非常不利。项羽下令撤退,但此时他已经被包围了。项羽被围困在垓下,勇武也无法施展。
韩信令士兵们唱楚地的歌谣,想瓦解楚军的士气。项羽听到汉军的歌声之后,吃惊地问:“刘邦已经攻占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有那么多楚人?”楚军将士听到楚歌后,都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而且连续作战,身心疲惫,就开始逃亡。项羽很失落,半夜和虞姬一起喝酒,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听了很难过,也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唱完后,虞姬就自杀了。
之后项羽领兵突围,却不幸被灌婴的骑兵团团围住。项羽在属下的掩护下,退到乌江边上。乌江的亭长劝他乘船逃走,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却说自己已经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于是饮剑自。后来,人们将这个故事概括为“四面楚歌”来形容人们遭到各方面的攻击,或者处于逼仄的人事环境,陷入孤立窘迫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