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旬等于多少天(古代有一个常见假期,我们现代人都自愧不如)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首诗传说是介子推死前所写,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

清明节在我国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相传,它是由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演变而来。中国一直以来,都有祭祀先祖的优良传统,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视这一活动。由于,扫墓祭祖一直以来,都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清明节也就成为了国人心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
尽管,古人非常重视这个祭祖扫墓的大日子,但是,在唐代以前,我国的清明节其实不在国家法定假期之内的。至于这样一个如此受重视的节日为何和没有假期,我个人猜想可能是“忠孝不能两全吧”,毕竟,一边是为国家为君主尽忠,一边是向祖先尽孝,想必大家心中都有一把称吧。毕竟,能够真正做到“不负家国不负卿”的都是小概率事件。
但是,这仅仅只是我的个人猜测,仅供大家一观罢了。大家可千万不要当真,或许古人有他们自己的考虑呢。好了,言归正传,说到清明小长假,我们首先来说一说我国古代的休假制度。

我们都知道,在古时候,我国是没有“周末”概念的。那时候的朝廷官员,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公职人员,他们其实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拥有那么多法定假期的,同时,他们也有没有周末休息这种说法。正常情况下,他们必须每天都到自己任职的部门去上班,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想要请假的话,那么,则必须提前报告自己的上级,得到上级批准之后方能离开。
虽说,古人请假制度比较严苛,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休息日,其实,他们的休息日也是一直存在的。关于古代公务员休假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那时,我国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休假制度了。但是,在那个时候,他们不叫休假,而是叫“休沐”。从这个沐字,想必大家也能猜到,古人创造出这套休假制度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了吧。
是的,确实如大家所想,古人之所以会有“休沐”日的存在,其实,就是为了放那些国家公职人员回家洗澡,顺便打理一下个人的卫生。而最先享受到这一制度的人群,应该是那些近身服侍皇帝的一批官员,也就是所谓的“内臣”。作为一批每天要在皇帝身边晃悠的人群,当然不能不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人形象的。

皇宫之内又不可能专门为他们设立洗澡的地方,因此,只能让他们定期轮流回家收拾和打理自己,这便是“休沐”制度的萌芽。当这一制度慢慢发展之后,皇帝自然也就看到了它的好处。虽说,那个时代的官员,即使是一年365天,天天都为朝廷办事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却不能只一味地实行高压政策,让其适当放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此以来,休沐制度的推广就显得相当有必要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这就形成了一种正式的国家休假制度。
就汉代而言,休沐的制度就有两种,一种是“十天制”,一种是“五天制”。第一种是工作十天休息一天,第二种是工作五天休息一天。在那个时期,普遍意义上来说,休沐制度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对于某些有想法的公务员来说,他们则会主动放弃休假。毕竟,当所有人都放假之后,这也算是一个表现自己,拍皇帝马屁的大好时机不是。

在汉代的休假制度中,不仅有休沐这样的轮休,还有一些特定的节日也是会放假的,这个可能就更接近于我们现在的法定节假日了。但是,在那个时候这样的假期是非常少的,起初,只有“冬至”和“夏至”两个,后来,又增加了一个“伏日”。在这些节日中,朝廷官员都能分别得到五天的假期。虽然,现在的我们看来,节假日还是比较少的,但是,他们的放假时长和我们现在相比,也算得上是相当的实惠了。
清明时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但是,从以上看来我们不难发现,汉代的时候,清明节依然不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

那么,它到底什么时候才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呢?大家不要着急,和我一起往下来看。
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发展。到了隋唐时期,我国的休沐制度又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当时人们将休沐称为“旬休”。一旬即十天,也就是相当于是,那个时候的官员每工作九天就可以休息一天。而这个休息日一般设在每个月的十号,二十号和三十号,一共三天。这就和我们现在的周末一样,是每旬都能休的假期。
这种制度下的休假,已经不需要再轮流了,而是每个人都能休,当然,值班人员例外。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放假的节日大大增多了。其中,包括元旦,寒食,清明,端午,中秋,以及立春,春分,秋分,等各种节日和节气都要放假。至此,清明节正式走向了我国法定节假日的舞台。
当然,清明节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易的走上我国法定节假日的舞台,与唐代的休假制度还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我们都知道与秦汉时期相比唐代的节假日简直多不胜数,这可能也与其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关吧。在唐代,元旦和冬至政府官员都能放假七天,清明和寒时加起来能放四天,而中秋,夏至等各放三天。此外,还有其他与节气有关的各种节日也都一直在放假。

到了唐玄宗时期,又有了一定的变化,那就是他将中秋节减为一天,清明和寒食节加起来则总共放七天,这也就是清明节第一次成为我国节假史上的黄金周。
到了宋代的时候,清明节依旧是一个非常受重视的节日,并且,它延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不但各种大节小节时时放假,而且假期也相对较长。此时他们已经将寒食和清明两个节日融合成了一个节日,假期仍旧是七天。也就是说,此时的清明节仍旧牢牢占据着我国黄金周的位子。但是,盛极必衰好像一直以来,都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
清明节的假期长度在宋代时达到了巅峰,但在那之后,人们都对他的重视好像就大不如前了,而其假期长度也是一缩再缩。随着唐、宋的繁华如过眼烟云般渐行渐远,清明节的繁华和热闹也渐渐不复存在了。元代并不像唐朝那样总是那么热衷于给官员放假,因此,许多法定节假日都被取消了。能够被保留下来的都是像元旦、冬至等我国一直以来就存在着法定节假日。

而清明这个盛极一时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则渐渐被悄无声息的被掩埋在历史的黄沙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