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士可杀不可辱的理解(“士可杀,不可辱”出自何处?)

发布时间:2024-07-09 10:00:25

“士可杀,不可辱”到底出于何处呢?


“士可杀,不可辱”出自《礼记·儒行》。原文如下:“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进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届处不淫,其饭食不褥,其过失可微词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奢侈,饮食不丰美。对他们的过失可以委婉地批评,却不可当面指责。他们的刚毅就是如此。”

先秦时期的各国士人,你得礼而待之;切不可威胁要挟,士人宁可去死,也不愿受侮。 这,是一种刚毅,一种尊严,眼前浮现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赵之士,慷慨悲歌,豪气冲天,侠义行天下,可杀不可辱,使人为之击节高蹈,浩然长叹。是的,人不仅要活个面子,也要活个气节。因此,孟子有云:贫者不食嗟来之食。在那时的士人看来,没有什么比节气更为重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漫漫五千年古老民族这样的事例不甚枚举:伯夷、叔齐于商亡后隐居首阳山,决心不食周粟;西晋大音乐家;“竹林七贤”头面人物嵇康宁可被斩首洛阳东市,也不为司马氏王朝所用,临刑前还当众演奏了他的拿手保留曲目《广陵散》;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 文天祥名垂千古的一身正气......士可杀,不可辱!

然而,历史是多样化的,另外一些伟大人物又似乎在告诉我们截然相反的一面:

韩信受跨下之辱。史书中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视之,俯出裤下匐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嗟来之食与跨下之辱孰辱之更甚?我认为该是后者。可恰恰是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最后成为一代名将,难道我们能说他没有气节吗?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个不食嗟来之食的人的精神尽管值得肯定,但不值得我们学习。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永远都不可能重装系统的,肯这样轻易地死去,至少说明这个人没有什么志气和抱负,或者他可能本身就对这个世界失望了,而尊严就是他对自己唯一的寄托,所以宁可为尊严而抛弃生命。 这样的人颇象“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结果就是饿死,留给我们一篇励志故事,让后人读之不胜感慨佩服之余还有一丝惋惜与疑惑。“死有轻如鸿毛,重如泰山”,他们的死究竟若何?

越王勾践兵败王国,入吴国,成为吴王夫差的奴仆,这是何等的屈辱,但勾践这个奴仆干得出色,忠心而且谄媚,食吴王大便为其看病。数年之后,吴王放心让其回国,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得吴王夫差尝得灭国之痛。——忍一时之气,谋一世之事。难怪李亚平先生说,卧薪尝胆的故事是舔出来:舔大便,舔猪胆。

朱元璋行乞出身,在那样的人生旅途中,又经历过多少屈辱的“嗟来之食”,然而,他却在明末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开创了悠悠300年大明王朝。

于是,另外的历史智慧告诉我们,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忍辱负重,为的是更高的人生目标,为的是更长久的人格尊严,在必要之时,当忍则忍。忍,是一种智慧,是更值得我们尊敬的大气节。如果尊严是人最重要的东西,那么生命、行动、亲情等是尊严的载体,如果载体没了,尊严也没了。

在民族大义面前,当个人的尊严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尊严的时候,士可杀,不可辱(如文天祥)。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珍惜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不应该成为我们炫耀骨气的秀场。

相关推荐

  • 怎样使痘痘快速消失 掌握这个方法,让你的痘痘如同开通小马达一样快速消失12-25
  • 眼袋大怎么办?再好再贵的"护肤品",都不如"手术"实在12-25
  • 汽车车窗玻璃升降故障排查(车窗关到顶就自动降下来怎么办)12-25
  • 洗衣机故障维修脱水(洗衣机脱水转不快不容忽视)12-25
  • 眼袋突出怎么可以消除 有效祛除眼袋的几个良招!12-25
  • 变频空调故障及维修(变频空调压缩机不升频原因与维修案例)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