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冠之年是指什么年纪(知道5个的算你厉害!)
我们平时看古装电视或者是文言文,常常会听到很多关于年龄的称谓,如“黄口小儿”、“豆蔻年华”、“及冠之年”、“花甲之年”等。其实,古代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百岁老人,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这些称谓大都记载在古书之中被沿用至今,这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一一介绍古人对1到140岁的年龄称谓及来历,看看你知道多少?
一、幼年
1、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明朝·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中有记载:“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睟盘之期”
2、赤子: 刚出生的婴儿
“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老子写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老子的意思是说: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样,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鹰也不会搏击他。
3、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襁褓本来是指背负婴儿的包裹或者是被子,后借指一岁以下的婴儿,
4、初度:周岁,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5、孩提:2至3岁的儿童。
还提,是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掣,故曰还提也。”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6、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始龀原指“乳齿”,后指七八岁的孩子。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龀年”或“髫年”。
7、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像两个羊角,故称作“总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诗经》中为大家熟知的就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意思是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说说笑笑谁也不和谁计较。
8、黄口:10岁以下的儿童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在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的儿童都泛称为“黄口”。再后来,“黄口”语义发生变化,常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如“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9、幼学:10岁。
幼学,指初入学的学童。在《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二、少年
1、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岁的年龄要带钗,所以后来金钗就成了女孩子年纪的代称。金钗之年,就代指女子十二岁。
2、豆寇年华:十三四岁的少女
豆蔻原本是一种植物,唐代诗人杜牧有《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年龄段。
3、舞夕之年: 13至15岁
“舞夕之年”也称“舞勺之年”。出自《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读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后把舞勺代指十三岁。
4、及笄之年:女子满了15岁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因此,及笄之年,也是指女子出嫁的年龄。
5、志学之年:15岁
《论语·为政》中有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后把十五岁称为“志学之年”。
三、青年
1、破瓜之年、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古代女子年满16岁,被称作破瓜之年,又称为碧玉年华、风信之年。称作“破瓜”是因为“瓜”字在隶书及南北朝的魏碑体中,可拆开成二个八字,二八一十六,故当时人们以破瓜表示女子芳龄。碧玉年华,出自唐李群玉的《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处分碧玉年。”也是指女子十六岁。
3、弱冠之年:指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并赐以字。“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是指帽子,指代成年。
4、桃李年华:女子20岁
桃李年华是女子20岁的代称,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出自明徐谓《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5、花信年华:指女子24岁。
花信,花开时期。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出自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霜”。
6、而立之年:男子30岁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指年至30,学有所成。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7、始室:男子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因此以“始室”指代男子三十岁。
四、中年
1、不惑(不惑之年):男子4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代称男子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2、知命之年:男子5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代称男子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又称“知天命”、“半百”。
五、老年
1、耳顺之年:男子 6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2、花甲:60岁。
“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纪年,顺次组合从“甲子”到“癸亥”为六十年。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3、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4、从心之年:70岁。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因此,70岁被称为“从心之年”。
5、悬车之年:70岁
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因此,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6、古稀之年: 70岁
唐代杜甫《曲江》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7、喜寿:指77岁。
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上、中、下寿:下寿:六十岁。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岁。出于《庄子》。
9、耄耋: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10、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11、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12、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13、白寿:指99岁
百少一为99,故以“白寿”借指99岁。
14、期颐:指百岁高寿。
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15、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6、双稀、双庆:140岁
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