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姓氏来源简单介绍(伍氏起源及安徽伍氏分布)
一、伍氏起源
伍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芈姓、姬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伍胥为得姓始祖。宋代,伍姓人口排在第二百位之后,宋版《百家姓》中未列入。至2010年,按人口排序,伍姓列第89位,人口约二百六十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21%左右。目前伍姓的第一大省为湖南,大约占全国伍姓人口的24%。全国伍姓主要分布于湖南、广东、四川,这三省集中了伍姓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广西、安徽、江西,这四省又集中了伍姓人口的24%。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称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徒,是上古时期官名,相传在尧、舜时期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在夏、商、周王朝时期都设有“司徒”之官,辅佐君主操持行政事务。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司徒”与“相”一样,不只是一名,而是五名,合称“伍”、“伍徒”,俗称小司徒。不过,相(丞相)只有三名,合称“参”、“参相”、“叁相”。这在在典籍《周礼·小司徒》中记载:“五人为伍。”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明确注释:“相参伍也。三相参为参,五相伍为伍。”在典籍《周礼·天官》中更详细地记载:“设其参傅其伍。参谓卿三人,伍谓大夫五人。”五位小司徒各偏重分管不同方面的行政事务,总领这五位小司徒的就称作大司徒,全称是“地官大司徒”,同时掌管地官府司,地位相当与宰相,为六卿重臣之一。春秋时期,诸侯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以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命氏的,就称作司徒氏。对于五位小司徒,人们常合称“伍徒”,在其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官称为姓氏者,称伍徒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伍氏,族人众多,历史久远,比芈姓伍氏多得多了。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远古黄帝属下臣子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著名的唐朝姓氏学家林宝在《元和姓纂》一书中记载:“楚大夫伍参生举,举生奢,奢生尚、员,员字子胥,奔吴,其子又为王孙氏,奔齐”,而清朝姓氏学家陈廷炜在《姓氏考略》中,却把伍氏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黄帝时代。陈廷炜是这样描述的:“伍氏,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
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他就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氏始祖。该支伍氏家族传至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谋臣叫伍参,传说便是伍胥的后裔。在周定王姬瑜十年(楚庄王芈旅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北上与晋国争霸,他先出兵讨伐郑国,晋国派上将军荀林父救援,两军在邲地(今河南郑州)相遇对阵。楚国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势大,便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了。就在孙叔敖准备下令撤军之时,伍参却出来对楚庄王说:“晋军内部不团结,号令不统一,元帅荀林父没有威望,我们楚军只要一进攻,晋军必败。”孙叔敖马上恼火地说:“我们楚军连年作战,已经疲惫不堪了。而面前的晋军就近驰援,兵强马壮。如果听你的打了败仗,即使杀了你做肉羹,也赎不了你的罪!”伍参不屑一顾地笑着回答:“如果打胜了,那就证明你无谋;而万一打了败仗,我的肉将由晋人来吃,哪里还轮得上你啊!”接着,他仔细对楚庄王和孙叔敖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终于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结果,楚军在著名的“邲之战”中大胜晋军,楚庄王一跃成为春秋霸主。于是楚庄王以功封伍参为大夫,赏食邑,伍氏家族大大地荣耀起来了。此后,伍参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如著名的春秋后期楚国上大夫伍奢,就是他的孙子,而千古留名的伍子胥,就是他的重孙,其后裔世代称伍氏至今。
得姓始祖:伍胥。关于黄帝之臣伍胥,由于年代久远,后世除了知道他与一部《玄女兵法》有关连之外,其他事迹已不可考。《玄女兵法》即《九天玄女法》,有三卷,明朝学者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曾引《玄女兵法》之文,亦记述了上述故事:“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伍氏后人奉伍胥为伍氏的得姓始祖。
二、安徽伍氏分布情况
1、安徽长丰伍氏。安徽长丰伍氏家族的祖先是从山西枣林庄洪洞一带迁来的。据《玄女兵法》记载,公元前3000年,黄帝为部落首领时,有个大臣,名叫伍胥,他就是后来成为春秋时期楚国非常兴旺的伍氏家族始祖。战国时期,楚国庄王有个宠臣名叫伍参,他是伍胥的后代。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为了与晋国争霸,而先发兵攻打郑国,晋国为了保家而派兵援救郑国。这时,伍参劝楚庄王改变战术,直接攻打晋国。并亲自带兵,冲锋陷阵,结果大获全胜。伍参立了大功,楚庄王封他为大夫,赐伍参以“伍”为姓,其后代沿袭伍姓,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非常兴旺的伍氏大家族。这就是历史上伍姓的由来。到了楚平王时期,伍参的后世伍子胥与父亲伍奢,哥哥伍尚都是楚国的忠臣大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把伍子胥的哥哥父亲杀害了,伍子胥星夜兼程,逃到吴国【江苏一带】,投靠了吴王阖闾。公元前512年,伍子胥鼓动吴王伐楚,并出谋献策,亲自练兵。几年后,大败楚国。当时楚平王已死多年,伍子胥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打了他的尸骨三百多鞭,报了父兄之仇。由于伍子胥帮助吴王伐楚立了大功,被吴王阖闾封于申地【河南南阳以北及山西地区】。这就是山西枣林庄伍氏家族的由来。几年后,吴王又把伍子胥召回,封他做吴国的相国,辅助吴王夫差。公元前484年,夫差听信了太宰伯嚭的谗言,赐剑处死了伍子胥。西汉时期,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为颂扬伍子胥是国家的忠臣良将,封置伍姓于安定郡【甘肃平凉地区】,封置伍氏家族的堂号为“孝友堂”,意旨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友爱。有了郡望和堂号,天下伍氏家族都供奉伍子胥为伍氏始祖。这就是伍氏郡望为安定郡和供伍子胥为始祖的由来。到了元朝,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日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朱元章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逐渐强大起来。元朝皇帝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发动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清剿农民起义军的战争,曾“三洗河阳,七洗凤阳”【黄河以南至江淮之间】,结果长丰这个地区的人民几乎赶尽杀绝了,田地大片荒芜。1368年,朱元章领导的农民军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明朝永乐年间,从明成祖开始,到以后好几代皇帝,历经近三百年时间,分期分批地从山西枣林庄迁过来大批移民到安徽山东河南江西等地区垦荒种田,安家立业。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来到了长丰伍岗这个地方。这就是安徽长丰伍氏家族的由来。后来,因种种原因,我们伍岗的伍氏族人有部分又移居到罗塘,朱巷,定远,霍丘,庐江,滁州等地方居住。
2、安徽桐城枞阳伍氏。据族谱记载:“元中叶,吾祖恭公为避元乱自原徽州府婺源县迁到无为县石子冈。恭公生子泰六、泰七,泰六公迁居庐江县沈桥湾,泰六公生四子,长子道庆再迁居桐城(现属枞阳)。”
3、安徽肥南伍氏。肥南者,合肥之南,今肥西县也,古属庐州府合肥县。肥南伍氏原东西两支,清康熙年分立“世德”(东支)和“议和”(西支)两堂。
4、安徽无为伍氏。始迁祖是寿久公(一世祖)公自元末从赣乐平县迁至安徽无为西乡考涧脑(考涧脑派伍氏),生有十子,考涧脑有山少田,二世祖真二公伯仲等人又移至现在的建国乡伍家坛(明洪武年间),后才建宗祠,号“椒邑堂”,取春秋时期得姓始祖伍参封地之意。随着后人陆陟他乡,分支众多,又立数十分堂号,如“官人堂”、“追远堂”、“忠孝堂”等。这些分堂号都附属总堂号“椒邑堂”,子孙皆是考涧脑派伍氏的后代,辈份字号皆由“椒邑堂”派定.现这支伍氏已世逾二十五代之多了,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新的宗祠“椒邑堂”亦在旧址上于2006年建成。前二十四代辈份字号是:寿、真、贵、彦,友、子、思、廷、大。应、一、时、光、国,洪、汝、效、守、常,绍、先、开、懋、业。民国二十五年四修谱时,辈份已派定至五十九代。
5、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伍氏。始迁祖墓地位于伍郢西山头,坟上有颗树。已知最早祖先名字是伍建臣,姑以伍建臣为一世。祖先牌位:伍建臣一世。二世是伍尚仪,三世是伍大维,大维公生五子:人哲、人忠,人智、人信、人爵。牌位是人信所书写。五世人都健在,仅性真早逝。二十字排行:啟、作、興、家、国;文、獻、裕、厚、祥;先、业、子、述、继;福、泽、定、绵、長。来安伍氏,分有三支,一支伍郢伍氏(又叫大伍郢伍氏),来自徽州,大伍郢伍氏相传是明朝运粮而来,这是来安伍氏主体。一支新华伍氏,祖上长毛划船而来,后并入大伍郢伍氏,新华伍氏,相传本支始迁祖是长毛(长毛,查资料是太平军,也说明新华伍氏在清朝太平天国时期而来),平阳水库,未建水库之前是一条河,中上游叫伍家河。一支来自潜山县伍氏,分布在舜山复兴一带,入大伍郢的潜山伍氏,发字辈是始迁祖。
6、 安徽无为伍氏祖宗堂--追远堂。2011年10月1日落成,将近2000人共聚一堂,共庆追远堂五修五建。引经据典,追溯吾宗,起源于吴楚羋姓,自伍参后,脱颖者有尚、员(伍子胥)二公,名传千古。吾族世代相传,人丁兴旺,支流各系,遍布全国,吾祖一脉,分支于江西塘沟,人杰地灵,枝繁叶茂,后有恭公(号闻七)为避元乱携季子太七公(号振先)再由江西塘沟迁居濡须南乡(今无为县鹤毛乡)扎根椒子冲。历三世,传四支;安一公(讳元字善长)居宗祖地,蔓延伍家畈;安二公(讳享字嘉会)迁居湖背(今无为县泉塘镇),蔓延历山;安三公失考;安四公(讳征字为干)迁居石子岗(今无为县蜀山镇),蔓延山隈湖畔。三公后裔,代代繁荣,人丁兴旺,随着时事变迁,人口不断扩展,分流各地,星散全国,传自当今已约有二万余众,堪为本地一大豪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