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昭君出塞,到底是怎么回事?王昭君最后结局如何?
公元前33年,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忽然来到汉朝这边,朝拜汉朝皇帝。而这位匈奴单于来朝拜的同时,还向汉朝提出了一个申请,想要求娶汉朝的公主。
而对于这位匈奴单于的申请,但是汉朝这边在位的汉元帝,也没拒绝。此后,汉元帝从皇宫里面,找了一个宫女,让她以公主的身份,嫁去了匈奴。
这个宫女,就是王昭君。
这次和亲,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昭君出塞。
提到昭君出塞这个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毕竟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名气实在太大。而昭君出塞这个故事,也是广为后世流传,所以大家对此都比较熟。
但同时,对于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大背景,可能很多人就不太熟了。
那么,到底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王昭君作为一个宫女,会被送去匈奴和亲?当年汉武帝为了不和亲,费了那么大力气打匈奴,为什么到了汉元帝时代,汉朝却反倒恢复了和亲?而王昭君去和亲之后,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
这个故事,其实得从当年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开始说起。
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恩怨纠葛,其实从汉朝开国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汉朝前期的时候,国力太弱,没法主动进攻匈奴。而匈奴那边,同样也没有大规模南下中原的能力,最多就只能进行袭扰。
所以,从汉高祖刘邦的时代开始,汉朝就开始和匈奴和亲。而当时匈奴那边,作为一个国家,其实也是刚刚开国。
此后的几十年里,汉朝这边,经历了吕后临朝以及文景之治,国力稳步提升。而匈奴那边,其实也在一直上升。到了后来汉武帝在位时期,汉朝和匈奴双方,其实都恰好处于国力的巅峰时期。
再之后,汉武帝就开始打匈奴。而经过汉武帝的打击之后,原本处于极盛时期的匈奴,一下子就被打的退回了漠北。汉朝这边,反倒是在战胜了匈奴之后,再次大幅扩张,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空间。
不过汉武帝时代,并没有能够对匈奴斩尽杀绝。后来到了汉武帝在位后期的时候,匈奴又重新走出了漠北,再次成了汉朝北方的祸患。接下来,从汉武帝晚年开始,一直到汉宣帝时期,这期间的匈奴,依然偶尔袭击汉朝的北方边境,让汉朝再次感到头疼。
然而,这种情况,最后在汉宣帝在位中期的时候,忽然发生了变化。
当时的匈奴,因为开国时间越来越长,内部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到了汉宣帝时期,匈奴高层就发生了内战。后来,匈奴内部的几个匈奴王,更是先后自立为单于。一时之间,草原上竟然直接出现了五个单于!
这事在历史上,叫做五单于争立。
以上这些历史,基本上就是昭君出塞之前,汉朝和匈奴的斗争简史。而因为有着这些复杂的历史,当匈奴内乱之后,汉朝这边的态度,就很重要了。
当时汉朝这边,经历了昭宣之治以后,国力其实还不错。而且,此时汉宣帝已经坐稳了皇位,汉朝高层也比较稳定。这也就意味着,汉朝随时都有插手甚至是决定匈奴内战的能力。
可是当这个问题,摆在汉宣帝面前的时候,汉宣帝其实很头疼。
因为这个问题,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好解决。
对于很多历史爱好者来说,如果让他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给出的答案可能会很简单!既然汉朝和匈奴关系这么差,那还不趁着匈奴内战,直接彻底灭了匈奴?最好就是先让匈奴内战,自己消耗自己。等到匈奴消耗的差不多了,汉朝再出手彻底灭了匈奴!
这个方法,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好。但放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如果当时汉朝真的这么做的,很容易会导致匈奴内部,重新出现一个强大的领袖,再次统一匈奴。然后,匈奴会再次成为汉朝的致命大敌。
具体的详细剧本,我们可以参照后来南宋时期,金国对草原部落实行的政策。金国当时玩的就是这种养蛊政策,本来草原上分成了多个部落,然后金国作为幕后大佬,挑唆部落之间常年打仗。打了一圈之后,成吉思汗就出现了。
当时的汉宣帝,肯定不知道后来的那些历史故事。但这个道理,他是明白的。
所以最后,汉宣帝选择执行了汉朝祖传的政策:同化政策。这个策略,说起来其实还是当年汉文帝时期,那个天才策论家贾谊提出的。当年汉朝还没大规模反击匈奴,贾谊就已经看到了百年之后,并且给后人留下了一套可靠的方案。
按照贾谊当年的思路,汉朝对匈奴要做两手准备。一手是强大的军队,用武力把匈奴彻底打服。另一手是强大的文化和思想,用各种服装、珠宝、文化以及各种奢侈品,吸引匈奴人,让匈奴人真心觉得汉朝好,然后逐渐被汉朝同化。
之前近百年的时间里,汉朝其实都是按照这条思路,来针对匈奴的。哪怕是当年汉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其实也都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
打仗,从来都不是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匈奴。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是为了让匈奴对汉朝打心眼里臣服,然后接受汉朝的同化。
所以后来,汉宣帝选择了一种很有意思的方法:他选择支持五单于当中的呼韩邪单于,让这位呼韩邪单于,去代表汉朝,击败其他几个匈奴王。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汉朝会不断往匈奴这边掺沙子,逐渐同化匈奴。
但是这样一来,另一个问题出现了。
汉朝到底该怎么掺沙子呢?
对于这个问题,汉朝显然有很多选择。比如说,通过商业,直接控制匈奴的经济,向匈奴输送大量的汉朝商品,将匈奴高度绑定。再比如说,直接派人去匈奴那边,帮匈奴打仗。
但这些方法,其实都有弊端。比如说直接派人,去匈奴参战,这很容易会激起匈奴内部的反感。最后的结果,说不定会适得其反。
而相对于这些办法来说,和亲,其实是最高效的手段。
在之前的汉朝历史上,汉朝就曾经通过和亲的方式,向匈奴那边掺过很多沙子。如此的匈奴单于,以及很多匈奴高层身上,其实都有汉家血脉。不过,和亲这件事,在当时的汉朝太过敏感。尤其是向匈奴和亲,这更是触及到了汉朝高层的敏感神经。
所以,汉宣帝在世的时候,用了各种手段,但唯独没有和亲。
而接下来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汉朝这边,则是用了各种方法,不断给匈奴那边掺沙子。到了后期,汉朝这边,甚至直接派军队下场。而当时汉朝亲自下场的这场战争,就是‘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也正是在这一战当中,留下来后来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总之,经过二十多年的内战之后,最终,汉朝在匈奴这边,扶持了一位呼韩邪单于,并且最后统一了整个匈奴。而随着呼韩邪单于统一匈奴,整个匈奴,就成了汉朝的藩属。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
既然匈奴已经统一了,那么接下来,这个作为汉朝代理人的呼韩邪单于,有没有可能会逐渐脱离汉朝的控制。然后,匈奴会再次成为汉朝的大敌的呢?
这个可能,显然是有的。
所以,当时汉朝高层,对于这个问题也很苦恼。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依然还是和亲!
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在统一匈奴之后,再次来到汉朝这边,朝拜汉朝的皇帝,并且对汉朝执臣子之礼。
到了这个时候,汉朝已经必须要做出决定。虽然和亲这件事,之前是汉朝的耻辱。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之前汉朝嫁公主,是为了换取和平。而如今嫁公主,那是为了去给匈奴当主人,而且是匈奴主动申请的。
所以最后,汉朝这边,还是同意了这一次和亲。当然,汉朝这边,肯定不可能派一位真的公主过去。最终,当时在位的汉元帝,就从后宫的宫女当中,挑了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宫女,嫁给了这位呼韩邪单于。
这个宫女,就是王昭君。
对于王昭君和亲的详细经过,史书上其实没有那么多记载。包括很多故事当中,说王昭君当时没有给画师钱,所以没得到汉元帝的宠幸。等到匈奴来求婚的时候,她就被派去了匈奴,汉元帝还挺后悔。这些事情,其实都是出自野史,有的甚至是出自古代的小说。
而在正史上,对于王昭君的记载,其实寥寥无几。
我们只知道,王昭君长得确实很好看,而且很有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就这样,肩负着国家给予的使命,王昭君最后去了匈奴那边。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得多说一句:当时王昭君去匈奴那边,是去给人家做单于正妻去了!放在汉朝这边,那就是去做皇后了!
而且,她这次出嫁,背后依靠的是整个汉朝,匈奴那边也不敢怠慢她,反倒是得把她当祖宗一样供起来。
而嫁到匈奴之后,王昭君和这位求娶她的呼韩邪单于,一起生活了三年。在这期间,她还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她的这个儿子,还成了匈奴的左贤王,差点就当上了新的匈奴单于。
而在那位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按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则是嫁给了他的长子。此后,王昭君和这位单于长子,或者说新单于,一起生活了十一年,两人还生了两个女儿。十一年之后,这位老单于的长子去世,他的弟弟接班,王昭君又再次嫁给了这个弟弟。
在这之后,又过了两年,王昭君才因病去世。而王昭君去世的时候,汉朝那边,已经轮到了汉成帝在位。当时汉成帝在忙着宠爱那位赵飞燕,把汉朝搞得一塌糊涂。
再之后,仅仅只过了二十多年,西汉就彻底亡了。而王昭君的儿子,后来则是在匈奴内部的单于争夺战当中,不幸被杀。
除此之外,后来到了西晋时期,因为王昭君的名字里,有一个昭字,和司马昭重名了。所以从西晋开始,大家为了避司马昭的讳,就开始称呼她为王明君。这就是后来大家称呼她为‘明妃’的原因。
这就是王昭君故事的尾声。
当然,不管后来如何,至少王昭君活着的时候,她对汉朝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她的存在,也为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提供了一个桥梁。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昭君的历史贡献,确实是值得后人永远记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