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多少千克(为何跟国际接轨后一斤正好是0.5千克?)
“斤”这个古老的计量单位,我们已经用了上千年了,为什么到现代,在跟国际接轨之后,1斤正好等于0.5千克呢?真的有这么巧的吗?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也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巧合,这跟我们历史的发展,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个成语叫做“半斤八两”,指的是两者实力相当、不分上下。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一斤,并不是等于我们现在的10两,而是16两。
可见这个一斤到底有多重,也是在一直变化中的!
在最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还没有大一统,连文字都还没有统一,所以各国的计量单位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像其中的晋国、秦国这些国家,计量单位都是使用了斗、升、斛为计量单位,那个时候主要是用来计量谷物和酒水。
到了殷商时期,有个管理马匹的官职叫“司马”,因为常常跟粮草接触,所以当时“司马”就开始跟重量扯上了关系,那时候被称做“司马斤”,“斤”也就第一次在商朝出现了。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们继续把重量单位细分成了斤、两、钱、分,这样更能满足大家日常计量的需求。
直到后来的秦始皇时期,秦国统一了六国,制定了一斤等于16两的进位制。
关于一斤为什么是16两,而不是10两?这个里面也是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当时为了避免一些不良商贩,出现缺斤少两的现象,于是就把北斗七星加上南斗六星,然后再把福、禄、寿这三才,也包含了进去,总共加在一起是十六个,所以制定了一斤等于16两。
如果有人出现缺斤少两,那这16个福星就会有缺失,会损害到他们自己的福报,这是古人对缺斤少两在道德上的一种监督,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这种一斤等于16两的计量方法一直沿用到了清朝,直到清朝末期,闭关锁国被打破,大批的洋人,带着他们自己货物和度量单位来到了我国。
那时候我们一斤货物的重量,放在洋人们的称上,称出来的重量是587克,并不是正好500克。
当时双方进行交易的时候,都要先进行转换,因为不是整数,计算起来也非常的麻烦,给国际之间的贸易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直到1930年,国民政府为了跟国际接轨,颁布了《中华民国度量衡法》,从此一斤才变成了现在的500克。
这样不仅保留了我们一直沿用了千年的计量单位“斤”,又能跟国际计量单位千克很好的接轨,而且相比于原来一斤重量的变化,也并不是很大,确实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所以说,在历代王朝的更迭中,一斤所代表的重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斤大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200多克,到了隋朝初年,一斤又变成了大概600多克,直到民国时期,为了跟国际接轨才变成了现在的一斤等于500克。
在这个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我们既没有舍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又很好的完成了跟国际的接轨,这也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包容和变通。